“能力四强”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7-26浏览次数:3

一、“能力四强”的内涵

教师团队建设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和着力点,充分理解职业院校教师团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根据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就业指导、思政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提炼出职业院校教师团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四强”,即教学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服务能力强。

教学能力强。教师队伍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必须要充分认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职业院校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课堂改革,有利于提升职业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公信度。因此,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培养的首要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教学进程的控制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能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强。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在综合育人、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并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具有相应的业务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或技能培训能力能够对教学质量赋能,使得师资团队能够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科研能力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都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学术科研,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双高计划”引领下和各项法律法规的助力下,提高广大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搭建科研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建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有助于以科研这一创新引擎推动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

服务能力强。职业院校教师的服务能力是指其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生服务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必须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地域经济发展、服务学生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即为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能力,对学生提供管理服务、发展服务和保护服务。

二、“能力四强”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1.最优化结构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优化职教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培养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职业院校要着力建设教学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组织结构的优化,首先要优化教师团队内部组织结构。依据职业院校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要求,由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名师、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技能标兵、科研能力强的科研达人、服务能力强的优秀班主任等老师构建团队。一方面要按照学校内部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组织形式,根据专业特点、教师能力、工作属性等功能模块,将教师分组组成具有鲜明能力优势的“工作小组”,并赋予其较高自由度,充分调动“工作小组”成员在教学决策、技能大赛、校企合作、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要使“工作小组”成员之间有机融合和相互关联合作,并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参与到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诊改、校企合作、专业调研、就业指导、企业锻炼等工作之中。

其次要优化教师团队外部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强化“能力四强”教师团队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健全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以“职教20条”为指引,建立教师团队的准入机制、考评机制、职称晋升机制、奖励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并建构“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分级管理机制,以保障教学团队建设的高效运作,优化教师团队建设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共建产业学院等举措,建构校企命运共同体,充分吸收企业组织管理和团队建设的优势资源,让校企团队建设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相互吸收和影响,进而共同提高。

2.模型化设计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建设在管理制度、培训发展体系、校企产教融合、职业发展潜力、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征建构全新的教师团队模型势在必行。“能力四强”教师团队的模型化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团队建设目标的动态导向功能,可以明确教师“能力四强”的建设路径,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内部主体要素和外部资源要素在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的驱动作用。

基于“能力四强”的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模型,其组织结构是由政府部门、学校结构、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等共同组成,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形成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关系。其中政府部门针对教师团队建设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拨付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引导职业院校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并激励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行业企业需要借助深度校企合作,可以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实践机会;社会机构与职业院校协作,让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培养教师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并且通过具体实践项目的参与和研发,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另外,依托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细化“能力四强”教师核心能力类型,并由教学型、技能型、科研型、服务型教师构成“能力四强”新型教师团队模型(图1),共同开展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教学活动。


图1“能力四强”教师团队协同建设模型下载原图

3.精细化管理

首先,精心制订教师团队建设方案。围绕职业院校教师所必须要具备的“四强能力”以及高级教师培训、顶岗实习、人才引进、校企教师互聘等教师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精心制定实施方案,让教师个体获得个性化成长,让不同类型教师团队水平获得全方位提高。比如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来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明确企业实践锻炼的目标、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在实践过程跟踪管理、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引导教师思想、身份和岗位的转变。

其次,精确配置教学团队资源。职业院校教师团队资源不应局限于校内资源,更要有效整合社会、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一方面,确保教师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岗位等各方面的合理配比。另一方面,根据地域经济行业发展、专业建设,充分吸收企业专家、非遗传人、能工巧匠、优秀创业者等作为兼职教师,丰富教学团队资源。

再次,精准落实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对教师团队的人员结构、任务目标、工作职能、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细化明确,让教师团队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够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根据职业院校发展方向,对教学团队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大赛、科研项目、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目标等制定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标准,并在年度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4.生态化运行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依据生态结构整体性、多样性、平衡性、层次性、适应性、内生性等特点,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建设也需要突破闭环模式,倡导合作文化,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动态性和谐发展。

首先,促进教师团队教师个体与群体需求之间的和谐统一,培养具有较强幸福指数的生态教师团队。一方面根据职业院校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校本培训规划,促进教师个体微系统的良性发展。比如针对入职前三年的适岗期教师,指导每个老师制定《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并要求所设定的成长目标、培训重点要与其个体的成长期相一致。另一方面构建内部精密培训发展体系,全面培养和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教师团队系统的发展。比如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项目,同时积极组织教学能力比赛、班主任基本功比赛、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教学团队整体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其次,推进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建构职业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外部生态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地域环境、行业环境优势,为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能力四强”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比如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景德镇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繁荣的陶瓷产业环境优势,一是引入陶瓷非遗技术传承人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师,二是让陶瓷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拜师陶瓷大师,有效提升了教师团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明确了科研创新方向,对于教师“四强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搭建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平台,创设教师团队成长的外部环境。比如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研究院所深度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让教师在参与企业发展、地方经济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发展教学能力。

(来源:高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