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工作报告摘登
大会主题 :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
一、洛阳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文化优势更加凸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治局面安定团结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关系洛阳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发生了标志性甚至根本性变化
——战略定位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城市建设变化巨大
——转型发展持续深化
——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二、新发展阶段的使命和目标
洛阳今后30年的发展目标
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洛阳,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文化优势充分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建成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国家创新高地、“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全市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重振洛阳辉煌的梦想基本变成现实。
今后五年洛阳发展的总体目标
建强副中心 形成增长极
建强副中心,既要“强”在经济总量上,也要“强”在发展质量、增长动能上;既要“强”在产业发展能级上,也要“强”在城乡建设水平、社会治理效能、人民生活品质上;既要“强”在自身综合实力上,也要“强”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上。
形成增长极,既要在经济增长上成为一“极”,也要在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市功能、文旅融合上成为一“极”。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经济总量突破82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10%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左右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县域经济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建成区域经济中心
——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
●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体制机制焕发新活力
●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基层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
●区域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基本形成
●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
●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文旅融合进入新境界
●引进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文旅融合项目
●初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进一步缩小
●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法治洛阳、平安洛阳建设深入推进
●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在“严”的主基调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坚持走以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新发展阶段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包括科技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功能创新、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创新。
——以观念创新开创发展新局
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行地区的新理念新思路,着力解决思想僵化、思维固化问题,坚持用新眼光看待新问题、用新思维对待新事物,以思想观念大解放推动改革发展大突破。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发展创新型产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作为后发展地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率先改革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跨越赶超。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深层次改革,在破解体制机制瓶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城市功能创新增强聚合能力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洛阳城市建设已经到了由“打基础”向“强功能”转变的重要关口。要聚焦建设平台城市,做强与城市定位相匹配、与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功能,把洛阳打造成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以发展模式创新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都市核心区要统筹城市提质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创产业;环都市区要统筹县城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南部生态发展区要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建设洛阳都市圈,加强与郑州都市圈的协同联动,协力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坚持“项目为王”,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建立健全项目直接落地机制,做好全流程服务。
●突出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实行柔性引才模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开展产业共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洛阳都市圈产业协作,推动洛济焦、洛巩、洛渑、洛汝产业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服务、降低税费负担、强化要素保障、保护合法权益
●适时推动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行政资源统筹配置
●对不同县区实行分类考核,建立健全干部双向激励机制,常态化畅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晋升录用渠道,探索建立村(社区)干部收入激励机制,激励基层干部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社会治理第一线担当作为、竞相出彩
六、打造聚合创新资源的平台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洛阳机场三期改扩建等重大项目落地
●推动建设洛阳至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新的高铁通道
●推动地铁尽快成网
●建成“三纵三横三环”高速路网、中心城区“井字+外环”快速路网
●打造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谋划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现代物流强市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
●推进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
●优化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功能,打造信息枢纽新高地
宜居宜业
●塑造以“现代唐风”为主体的城市风貌,展现不同区域特色韵味,彰显古今辉映的城市形象,打造魅力出众的城市气质
●以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为抓手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实施一批“微改造”工程
●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深化“诚信洛阳”“书香洛阳”建设
吸引、留住青年
●要更多关注青年的特点、青年的需求、青年的体验,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人的契合度,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更多青年人与洛阳一起成长、共赢未来
●建好用好大学生实训基地、青年众创空间、青年创业园等平台
●完善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构建租、售、补一体化青年安居体系
●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人才公寓、产业社区公寓供给力度,分层分类提高住房补贴标准
●打造一批潮流时尚消费街区
●培育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新业态
●畅通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
七、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帮扶工作力量稳定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抓好清集体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工作
●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
●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推进乡村建设
●以集镇建设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发乡村活力
八、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大遗址和石窟寺保护利用
●推动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加快建设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
●打造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
●加快建设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
●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打好“盛世隋唐”牌,突出“古都游”主题
●积极融入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
●做强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文化IP
●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
●推动洛邑古城等项目提档升级
●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
●打造独具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
●打好“黄河文化”牌,建好小浪底、龙潭峡、黛眉山等旅游景区
●打好“伏牛山水”牌,联动建设大嵩山文化旅游区,做优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等精品景区
●打好“国花牡丹”牌,高标准建设提升牡丹观赏园
●打好“工业遗产”牌,活化利用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
●提升“两节一会一论坛”的功能定位和特色水平
九、加快美丽洛阳建设步伐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加快建设黄河保护治理示范区
●健全黄河防汛应急体系
●加快沿黄湿地生态系统建设
●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加强南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推行林长制
●打造伏牛山“森林氧吧”
●严格落实“六控”措施
●开展绿色创建系列活动
十、建设更高品质的幸福洛阳
就业
●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着力稳住存量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
●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教育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推动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中
●持续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
●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
●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推进郑州大学洛阳校区、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建设发展
●发展社区教育和开放大学
健康洛阳
●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中医骨伤、呼吸等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
●争取中医脑病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洛阳
养老
●要探索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扩大普惠性基础性公共养老服务供给,打造养老服务的“洛阳模式”
●统筹推进市级养老服务中心、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民小区养老服务站、家庭养老床位五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实现城市区基本养老全覆盖
●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日间照料站,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支持南部地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社会保障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
●落实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力度,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水平
●坚持“房住不炒”,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十一、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坚定制度自信,加强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十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
●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鼓励党员干部“走出去”“沉下去”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查诬告陷害行为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
●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来源:洛阳晚报
编辑 李屹鹏